1.温经散寒汤
药物组成:当归10克,川芎10克,赤芍 12克,白术12克,紫石英20克,胡芦巴6克,五灵脂12克,川楝子10克,延胡索10克,制香附12克,小茴香6克, 艾叶6克。
适应证:寒凝血瘀之痛经。经前或经时小腹拧痛或抽痛。凉而沉重感,按之痛甚,得热痛减,经行量少,色黯有血块,畏寒便溏,苔白腻,脉沉紧。
用法用量:每日一剂,水煎服(下同)。
2.热性痛经方
药物组成:当归10克,川芎12克,赤芍12克,生地黄12克,红藤30克,败酱草20克,川楝子10克,炒五灵脂12克,炙乳香、没药各5克。
适应证:气滞热郁之痛经。经行腹痛,往往于经行第一天腹痛甚剧,或见血块落下则痛减,舌质红,苔薄黄,脉弦或弦数。
用法用量:每日一剂,水煎服(下同)。
3.化膜汤
药物组成:血竭末(另吞)3克,生蒲黄(包煎)15克,五灵脂10克,生山楂9克,刘寄奴12克,青皮6克,赤芍9克,大黄炭、炮姜炭各4.5克,参三七末(分吞 )3克。
适应证: 膜样痛经。
用法用量:每日一剂,水煎服(下同)。
4.痛经汤
药物组成:水蛭3g,红花10g,地鳖虫10g,香附12g,穿山甲珠6g,延胡索14g,木香12g,当归15g,川芎10g,益母草15g,甘草6g。
加减:气滞重者加青皮15g,枳壳12g,柴胡10g,川楝子9g;瘀血较甚者水蛭加至5g,土鳖虫、红花各再加5g;伴气血虚者加黄芪30g,党参15g,山药12g; 寒凝者加吴茱萸45g,炮姜10g,乌药12g;伴有瘀热者加牡丹皮、黄柏、生地黄各15g;经量多,水蛭减量加三七。
主治:痛经(气滞血瘀型)。
用法:每于经前12天服用,逐日1剂,水煎服,水蛭粉装胶囊,早晚各1次,连用12剂为1个疗程。
5.调经止痛汤
组成:当归9g,川芎9g,桂枝3g,吴茱萸3g,柴胡9g,乌药9g,牛膝9g,益母草30g,延胡索9g,香附9g。
工效:活血祛瘀,理气止痛。
主治:原发性痛经(气滞血瘀型)。
用法:逐日1剂,水煎分2次服,服用时间为来潮前3~5天及经期中前3天,连服3个月经周期周期为1个疗程。
方解:方中当归、川芎、益母革活血调经;柴胡、乌药疏肝理气;香附、延胡索理气止痛;桂枝、吴茱萸温经散寒;牛膝引血下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