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化膜汤:
组成:血竭末3克(另吞)生蒲黄15克(包煎) 五灵脂10克 生山楂9克 刘寄奴12克 青皮6克 赤苟9克 熟军炭4.5克 炮姜炭4. 5克 参三七末3克(分吞 )
功效:化膜行滞,散瘀止痛。
主治:膜样痛经。
用法:每月经前服用,服7-10剂。一般三个月至半年左右痛经缓解,内膜呈碎片状脱落而告痊愈。
方解:方中以血竭散淤化膜,消积定痛为君;蒲黄、五灵脂活血散瘀止痛为臣;生山楂、刘寄奴、赤芍善于散瘀行滞;青皮疏肝破气,又可化积;妙在 方中熟军炭、炮姜两药一寒--热,熟军炭推陈致新,引血归经;炮姜炭去恶生新,温经止血,两者相伍,行中有止,攻补兼施;参三七为化褒、止血、 定痛之佳品。
加减:膜样痛经治当逐瘀脱膜为主,使用本方加梭罗子、路路道、丝瓜络;乳癖结块者加炙山甲、昆布、王不留行;经期腹泻者,加焦白术、怀山药、 芡实;经少欠爽者加三棱、莪术、丹参;痛经甚者加炙乳香、炙没药;情志抑郁、胸闷不舒者加越鞠丸、冗香曲、四制香附丸;口干便燥者加生地、丹 皮、当归、桃仁、月季花,或用瓜蒌仁、火麻仁;腹部有冷感者加炒小茴、制香附、淡吴萸、艾叶;腰膂酸楚者加金毛狗脊、川断、桑寄生。
2.温经散寒汤:
组成:当归10克 川芎10克 赤芍12克 白术12克 紫石英20克 葫芦巴6克 五灵脂12克 金玲子10克 延胡索10克 制香附12克 小茴香6克 艾叶6克
功效:温经化瘀、散寒止痛。
主治:经或经时小腹拧痛或抽痛,凉而沉重感,按之痛甚,得热痛减,经行量少,色暗有血块,畏寒,脉沉紧。
用法:经行腹痛开始每日1剂,早晚各服1次。
方解:方中当归、川芎、赤芍活血行瘀;五灵脂、金铃子、延胡索、制香附,活血化瘀,行气止痛;白术补脾健胃,和中燥湿, 以制约上述诸药伤中耗 气之弊;紫石英性味甘温,入心肝经;葫芦巴性味苦大温,入肾补命门之火,有温肾阳,逐寒湿的功能,故与紫石英同用则直达子宫,而起到散寒镇痛 的作用。小茴香、艾叶亦有温经散寒之作。
加减:本方适宜於寒湿搏于冲任所致痛经。如受寒重者,可加吴茱萸、桂枝之品;血瘀重者,加桃仁、红花之类。
按语:寒温之邪伤於下焦,客於胞中,血被寒凝,行而不畅,故经水量少,色黯有块,小腹冷痛。因胞脉系肾,故痛甚则连及腰脊。血得热则行,故得 热则舒。寒湿停滞,困阻脾阳,脾阳失运,故畏寒使溏。笞白腻、脉沉紧、均为寒湿内阻、气血淤滞之象。本方温经化瘀、散寒利湿与之甚为合拍。
3.热性痛经方:
组成:当归10克 川芎12克 赤芍12克 大生地12克 红藤30克 败酱草20克 金铃子10克 炒五灵脂12克 灸乳没5克
功效:清热消肿,行瘀止痛。
主治:经行腹痛,往往於经行第-天腹痛甚剧,或见血块落下则痛减,舌质红,苜薄黄,脉弦或弦数。
用法:先将上药用清水浸泡30分钟.再煎煮30分钟,每剂煎煮二次。经行腹痛开始每日一剂,早晚各服用一次。症见膜样痛经,腹痛剧烈兼见呕吐者,加 服辅助方:川连5克、川贝母粉10克、公丁香5克、肉桂3克,四味共研细末,分成五包,每曰1包,分2次冲服,吐止即停服。平时可加服逍遥丸,毎服6 克、日服2次
按语:经间期腹痛,又称为排卵期腹痛,多余慢性附件炎有关,因肝郁气滞,淤而化热所致,故气质热淤为本病的主要原因,本方是四物汤加红藤、败 酱草、金铃子、五灵脂四位药而成。如有结核性附件炎而痛剧烈者加灸蜈蚣、地龙、全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