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沙参银菊汤:
组成:南沙参15克 北沙参15克 银花20克 菊花10克 薄荷6克 杏仁10克 清甘草2克
功能:疏散风热,养阴清肺。
主治:上呼吸道感染、气管——支气管炎、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等。症见发热恶寒,头痛口干,喉痒咽痛,咳嗽或气急,舌质偏红,脉数。
用法:每剂煎2次,头汁用冷水约约500毫气先浸泡扣20分钟,然后煮沸5—6分钟即可;二汁加冷水约400毫并煮沸5分钟,勿过煮。可将药物放入热水瓶 中,用沸水冲泡1小时候茶饮服。
方解:方中南南北沙参清肺养阴、化痰止咳;菊花、银花甘凉轻宣,疏散风热,同为主药;薄荷、杏仁、甘草清热透散,宣肺止咳共为辅佐药配伍,合成宣透表、疏散风热、巧阴清肺、化痰止咳之功。
加减:咽喉肿痛者去杏仁,加元参20克、桔梗6克、蝉衣10克;肺热偏盛、体温较高可加重沙参、银、菊用量。或改用野菊花15克,或加黄芩15克、蒲公英30克;咳嗽较剧去薄荷加前胡15克、象贝15克;气急较甚去薄荷、加枇杷叶(包)15克、地龙10克;宿有痰贫饮去薄荷,加半夏20克、茯苓18克、芦根20 克。
2.截喘汤治支气管炎:
组成:佛耳草15克 碧桃干15克 老鹤草15克 旋覆花10克 全瓜蒌10克 姜半夏10克 防风10克 五味子6克
功能:降逆纳气,化痰截崤。
主治:咳嗽痰多,气逆喘促(慢支、肺气肿、支气管哮喘)。
用法:每日1剂,水煎服。
方解:方中佛耳草出自《本草拾遗》,功专化痰平喘;老鹳草出《本草纲目拾遗》,功能怯风活血,清热解毒,民间有老鹳草平喘的单方,该药含有桷皮素,能祛痰扩张支气管,老鹳草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菌、肺炎球菌、链球菌以及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,能控制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呼吸道感染;碧桃干酸苦收敛,《饮片新参》有“除劳嗽”的记载,民间有治顽喘的经验。上三味除痰镇咳而平喘逆,且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为主药。辅以旋覆花开结化痰,降逆止咳; 瓜蒌清上焦之积热,化浊痰之胶结,开胸中痹阻;姜半夏清痰下气,去胸中痰满尤佳;佐以五味子补肾纳气,镇咳敛肺;防风是一味抗过敏的有效药,能抑制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变态反应,清除过敏原的刺激。上方共具清肺化痰、降逆纳气截喘之效。
加减:气虚者加白参3克、黄芪80克;肾虚者加苁蓉15克、巴戟天15克、补骨脂15克、亦可加蛤阶3—6克;阴虛有热者加黄柏、知母、元参、生地各9克;咳甚引起喘促无痰或痰不多考可加南天竹子6克、马勃6克、天浆壳3只;热喘加石膏15克、知母、黄岑各10克;
3.解表化痰汤:
组成:灸麻黄9克 杏仁9克 桂枝9克 陈皮9克 半夏9克 苏子9克 炙甘草6克
功能:温散解表,理气降逆,化痰平喘。
主治:哮喘,凡外感风寒或痰饮所致者。包括支气管哮喘、喘息性支气管炎。.
用法:每日一剂水煎,两次分服,以喘平为期。
方解:本方所主治之哮喘,为临床最为常见者。其病因多为外感风寒,侵袭于肺,内伏痰饮上逆,壅塞气道,故出现喉中痰鸣、呼吸急促,难以平卧。治疗用麻黄、杏仁、桂枝为君,温散寒邪以解表,可使肺气得以宣通;内伏痰饮、故用陈皮、半夏、茯苓为臣以消痰化饮;佐甘草增强祛痰和中健脾之力;加苏子为1,其有助陈皮、半夏理气降逆化痰之功。本方具有温散解表、理气降逆、化痰平喘之作用和配伍相得益彰之妙。
加减:内有痰火、微感外邪,证见微恶寒,身壮热,痰稠色黄,吐之不利,舌苔干燥或色黄,脉数或滑者,此乃寒束痰火之哮喘,本方减去桂枝、苏 子,加知母、贝母、生石膏以清热利痰乎喘;如病程较长,损及于脾,健运失司,化生痰饮,上注于肺,阻塞气道,喉中痰鸣,舌苔白或腻,脉象缓 弱,此乃脾虛痰湿所致,治疗加党参、白术补中健脾;寒甚加干姜温化痰湿,喘可自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