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具人气医生

科室

前列腺炎支原体膀胱炎输卵管堵塞、积水

您当前位置:疑难病咨询医疗网 >> 专家博文 >> 中医科 >> 中医综合 >> 浏览文章

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的6个偏方

作者:江医生来源:本站原创日期:2013年08月28日访问:

1.竹茹清胃饮
  
组成:竹茹12克 芦根30克 公英15克 枳壳10克 石斛10克 麦冬15克 薄荷6克 白芍12克 甘草6克
  
功能:轻清凉润,理气止痛。
  
主治:慢性浅表性胃炎、胃溃疡偏热者。其特征是胃脘,轻痛,咽干口苦,舌红,苔黄,胃无大热,服清胃散太过者。
  
用法:水煎300毫升,早晚分2次饭前温服。每周服用5剂。
  
方解:方中竹茹、芦根性味甘寒,善清胃热,止呕吐;公英甘苦而寒,清热解毒,为清胃之要药;枳壳、白芍、薄荷疏肝、 柔肝和胃,行气止痛;石斛、麦冬滋养胃阴;诸药合用清胃消炎,舒肝止痛,且对幽门弯曲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,以利消化道炎症、溃疡之修复。故为治疗慢性胃炎、溃疡病偏热者之有效方剂。
  
加减:胃脘痛甚者,重用芍药(30-60克)、甘草,加元胡15克;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加儿茶10克、瓦楞子粉15克,去石斛;口渴者,加生石膏15克,渴止即去之;便干者加全瓜萎20-30克,呕吐者加生姜10克。
  
2.砂半理中汤
  
组成:清半夏9克 制香9克 高良姜9克 妙枳壳9克 砂仁9克(打碎)
  
功能:理气散寒,和胃止痛。
  
主治:慢性胃炎、消化性溃疡证属寒凝气滞者。临床以胃胺近心窝处疼痛,泛酸暖气,或吐涎沫、脘腹胀满,痛引胁背或陶中。舌质淡红,苔缚白或自白腻,脉沉迟或弦紧为特点。
  
用法:用砂锅加水至浸没药材,水面超出药材5分。砂仁打碎后下,每剂煎二次,日服一剂,分二次温服。
  
方解:方中半夏燥湿化痰,降逆止呕,和中健脾,可做为肺胃痛之主药。该药外用能愈合创口,不留瘢痕,有促进溃疡愈合之效用。砂仁健胃理气止痛,化食积,并可入肾,因此可做为肾胃痛之主药。积壳能消心下痞塞之痰,泄腹中滞塞之气,推胃中隔宿之食,消腹内连年之积,故做为脾胃痛之主药。 香附舒肝理气,对肝胃不和之肝胃痛有较好的效果。服本方痛止后,可用5-10剂共研细末,温开水调服,每服6克,日1-2次, 以巩固疗敦。
  
3.健运麦谷芽汤
  
组成:麦芽30克 谷芽30克 鸡内金15克 山药15克 党参10克 甘草5克
  
功能:健脾和胃,复元益气。
  
主治:慢性胃炎。临床凡见内伤或外感而致脾胃健运不及,脏腑功能低下者,均可配伍对症药应用,单用能增进食欲。此外, 大病久病之后胃气受伤,食纳不香者也可灵活随症应用。
  
用法:加清水超过药面一寸(指一般药罐)浸泡1小时, 然后置火上煎熬,沸后继沸5分钟即可,不宜久煎。
  
方解:方中山药性平味甘,补脾气而益胃阴,合党参又能补气。内金甘平,运脾健胃,有以脏补脏之妙,非他药所能及。草引药入脾,再加麦谷二芽,共奏复元益气之妙。考麦谷二芽,多认为属于消积破滞之品,而怯用于内伤虚证,于是二药因此而用亦寡。大好良药,宏效莫展,岂不可借。
  
加减:如伤风感冒加香苏饮合用;伤风咳嗽加三拗汤合用;脘腹胀满,大便溏薄加平胃散合用,如此类推,但无论成人、儿童,麦谷芽用量不宜减少。
  
4.滋胃饮治胃病
  
组成:乌梅肉6克 炒白芍10克 北沙参10克 大麦冬10克 金钗石斛10克 丹参10克 生麦芽10克 炙鸡内金5克 炙甘草3克 玫瑰花3克
  
功能:滋养胃阴,舒肝柔肝。
  
主治: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而不愈、胃酸缺乏者。临床以胃脘隐隐作痛,烦渴思饮,口燥嘴干,食少、便秘,舌红少苔,脉细数为主症。其病机为胃痛日久不愈,或气郁化火,迫灼胃阴,下汲肾水,而致胃液枯槁。
  
用法:日一剂,水煎分服。
  
方解:方中乌梅肉、白芍味酸敛津生津、养肝柔肝,北沙参、麦冬、石斛等益胃滋阴,一敛一滋,两济其阴,阴亏则失其濡海,胃气失于和降,故少佐理气而不伤阴的玫瑰花、生麦芽和胃调肝,助胃运药,且能防单纯阴柔呆滞之弊。炙鸡内金健脾消食。久病入络,营虚血滞,故配养营和血之丹参。甘草调和诸药。诸药合用,共奏酸甘化阴,养胃生浲之功。
  
加减:口渴甚,阴虚重者加大生地10克;伴郁火,脘中烧灼热辣疼痛,痛势急迫,心中懊恼,口苦而燥,加黑山栀6克、黄连5克;舌苔厚腻而黄,呕恶频作,湿热留滞者,加黄连、厚朴、佛手各3克;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,津气两虚,兼见神疲气短、头昏、肢软、大便不畅或便溏者,加太子参、山药各10克。
  
5.安中汤治胃病
  
组成:柴胡6克 炒黄岑9克 炒白术9克 香扁豆9克 炒白芍9克 炙甘草3克 苏梗6克 制香附9克 灸延胡9克 八月札15克 炒六曲6克 香谷芽12克
  
功能:调肝和胃,健脾安中。
  
主治:脘部胀满,疼痛,口苦,食欲减退,或伴嗳气泛酸,脉弦、细弦或濡细,舌荅薄黄腻或薄白腻,舌质编红。
  
用法:水煎,分2次,饭后1小时温服。
  
方解:方中柴胡疏泄肝胆,升清解郁;黄芩苦寒沉降,泄热除湿;白术、扁豆健脾助运;白芍、甘草缓急安中;苏梗、制香附理气畅、温而不燥;玄胡、八月札调营止痛,散而能润;炒六曲消胀化滞;香谷芽和胃进食。
  
加减:疼痛较甚,加九香虫6克;胀满不已,加妙枳壳9克;胃脘灼热,加连翘9克(包),或炒知母9克;嗳气,加旋覆花9克、代赭石15克;泛酸,加煅瓦楞15克、海螵蛸15克;嘈杂,加妙山药9克;苔腻较厚,加陈佩梗9克;舌红苔剥,去苏运,加川石斛9克;便塘加焦楂炭9克;
  
6.养阴建中汤
  
组成:北沙参30克 桑寄生20克 玉竹20克 青黛10克 怀山药30克 白芍16克 石斛30克 浙贝母10克
  
功能:养阴建中。
  
主治:胃痛胃胀嘈杂灼热,口干苦,舌质淡红,无苔或少苔,脉细软,表现为肺虚肝热、胃明受伤、胃阴不足型萎缩性胃炎患者。
  
用法:将上药置砂钵内加冷水浸过药面,浸泡10分钟即可煎煮。煮沸后改用微火再煎15分钟,滤取药液约400毫升服用。
  

方解:本方虽脱胎于叶天士的益胃汤,但去麦冬之腻、冰糖之甘,更增白芍、桑寄生柔肝平肝,淮山药、焦山楂一补一消,益阴健脾,浙贝母、青黛舒肺达肝,解郁清热。全方甘淡味薄,清虚灵达,滋而不腻,清而不泄,清滋之中寓流动活跃之性。用其养胃,又能清肺用其益气,又能达肝。

分享到:

已有(0)位访客点赞

更多>>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