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温阳利水膏
【功能】温补脾肾、助阳退肿。
【主治】水肿(慢性肾炎),证属脾肾阳虚型(阴水)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冬令进补,每次服1汤匙,每日服3次,温 开水调服。
【制法】膏滋。上药除别直参外,余药加水煎煮3次,滤汁去渣,合并3次滤液,加热浓缩成清膏,再将别直参汁冲入清膏,然后将龟鹿二仙胶、驴皮胶加人清膏至溶和匀收膏即成。收贮备用。
【附记】引自程爵棠《百病中医膏散疗法》。秦伯未方。屡用屡验,效佳。凡脾肾阳虚,水湿困脾之慢性肾炎(阴水),当水邪得解,正气渐复之时进用颇为适宜。或作辅助治疗之用,效果更佳。
【组成】别直参30克(另烧汁,冲入收膏),黄芪90克(水炙), 熟附片45克,野于术90克,云茯苓120克,甘草15克(水炙), 怀山药90克,炒当归45克,甘枸杞45克,炒熟地黄90克(砂仁24克拌炒),大黄炭120克,煨益智仁90克,破故纸45克,川厚朴24克,白蔻仁24克(掏碎),炒枳壳45克,怀牛膝60克,陈木瓜45克,炒泽泻90克,广陈皮45克,焦薏苡仁120克,大红枣120克。另加龟鹿二仙胶90克,驴皮胶120克。
2.肾康散
【功能】凉血活血、清肺泻肺、利水消肿。
【主治】急性肾炎(阳水),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烘干,共研极细末,和匀过筛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10?15克,每日服3次,温开水冲服。
【附记】引自程爵棠《百病中医膏散疗法》。笔者祖传验方。 总结治疗350例,其中急性肾炎195例,慢性肾炎急性发作155例。结果:临床治愈(临床症状消失,尿常规等检査恢复正常)210例,显效(临床症状基本消失,尿常规等检査显著好转)101例,有效(症状减轻,尿常规改善)35例,无效4例。总有效率为98.86%。
【组成】紫丹参100克,益母草100克,生茅根100克,夏枯草50克,桑白皮30克,生槐花50克,土茯苓100克,藿香30克,泽泻50克。
3.肾炎散
【功能】利尿消肿。
【主治】急性肾炎(水肿)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极细末,和匀,分包备用,每包重 32克(内含药散22克,白糖8克,淀粉2克)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成人每次服1包,小儿半包,每日服3次,温开水冲服。
【附记】引自程爵棠《百病中医膏散疗法》。治疗40例,总有效率达100%,无1例低钾血症发生。方中野刺梅入肾经,古人用于下肢水肿、遗精、疝气等症;黄芪益气、壮阳、健脾;蝉衣散风、抗过敏,合用共奏利尿消肿之功。
【组成】野刺梅100克(干茎根),黄芪4.5克,蝉衣3克。
4.三白散
【功能】泻肺健脾、逐水消肿。
【主治】水肿(阳水),囊肿,二便不通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极细末,和匀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6克,空腹时,用淡姜汤送服。每日服3次。未效再服。
【附记】引自清代张璐《张氏医通》。屡用特效。
【组成】白牵牛60克(头末),桑白皮30克(姜汁炒),生白术30克,陈皮30克,木通30克。
5.汉防己散
【功能】健脾利水、纳肾止喘。
【主治】虚劳,四肢浮肿,喘息促急,小便不利,坐卧不安 或痢后,四肢浮肿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为末,和匀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9克,布包加生姜2片,水煎,去渣, 不拘时温服。每日服2次。
【附记】引自日本丹波元坚《杂病广要》。屡用效佳。
【组成】汉防己0.9克,猪苓0.9克,陈橘皮60克,海蛤30 克,赤茯苓0.9克,桑根白皮0.9克,白术15克,木香15克, 槟榔30克,紫苏30克,木通30克。
6.健脾益肾膏
【功能】健脾益肾、活血利水。
【主治】慢性肾炎(脾肾虚损型)。多表现为水肿明显,四肢发冷,腰酸腿软,胃口不好,大便溏薄等。
【制法】膏滋。上药除阿胶、龟板胶外,余药加水煎煮3次,滤汁去渣,合并3次滤液,加热浓缩成清膏,再将阿胶、龟板胶加适量黄酒浸泡后隔水炖烊,冲入清膏和匀,然后加蜂蜜300克收膏即成。收贮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15?30克,每日服2次,开水调服。
【加减】如四肢怕冷明显者,加附子30克(切片),肉桂15 克;如反复感冒者,加防风150克,荆芥100克;如顽固性血尿者,加旱莲草300克,仙鹤草300克,三七90克,山棯150克;如严重蛋白尿者,加莲子100克,芡实300克,白果150 克,鹿含草150克。
【附记】引自汪文娟《中医膏方指南》。屡用效佳。
【组成】生地黄150克,熟地黄150克,茯苓300克,泽泻 150克,怀山药300克,山茱萸300克,菟丝子150克,党参 150克,川牛膝150克,怀牛膝150克,车前子300克,生黄芪 300克,炒白术150克,益母草300克,丹参150克,炙甘草 300克,阿胶100克,龟板胶200克。
7.健脾利湿膏
【功能】益气健脾、利湿消肿。
【主治】慢性肾炎(脾虚湿困型)。多表现为水肿明显,脘腹闷胀,神疲乏力,少气懒言等。
【制法】膏滋。上药加水煎煮3次,滤汁去渣,合并3次滤液,加热浓缩成清膏,再加蜂蜜300克收膏即成。收贮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15?30克,每日服2次,开水调服。
【加减】如脘腹胀满,食欲不振者,加陈皮300克,山药300克,砂仁300克,白豆蔻300克;如大便溏薄者,加薏苡仁300克,扁豆300克,山药300克。
【附记】引自汪文娟《中医膏方指南》。屡用效佳。在服药治疗期间应做好自我调摄:①当出现严重腰酸乏力、头晕及反复水肿时,应及时去医院确诊,以免贻误病情,使病情复杂难治;②适当休息,避免剧烈运动;③坚持信心,积极配合治疗,力求早日康复;④合理饮食,限制食盐摄人(每日氯化钠摄入量为1?3克);⑤水肿明显者,可多吃冬瓜、赤豆、鲤鱼;小便中常有红细胞者,可吃莲藕、茄子、荠菜等;高血压者,多吃芹菜、番茄、木耳等。
【组成】防己100克,黄芪300克,白术150克,苍术100克,茯苓150克,党参100克,猪苓150克,泽泻100克,桂枝30克,川牛膝100克,冬瓜皮200克,川芎30克,延胡索60克。
8.四味片
【功能】益气健脾清热。
【主治】慢性肾炎。
【制法】片剂。上药依法加工,压制成片,每片重0.35克, 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11片,每日服3次,温开水送服。小 儿酌减。
【附记】引自胡熙明《中国中医秘方大全》。湖北省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方。方中细梗胡栀子是湖北民间治疗慢性肾炎的单方,为豆科胡栀子属植物。佐以黄芪、黄芩、石韦加强补气、利尿、清热解毒作用。本方对慢性肾炎普通型伴有湿热症者效果较好。
【组成】细梗胡栀子50克,黄芪12克,黄芩9克,石韦12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