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补中消痞汤:
组成:黄芪15克 党参15克 枳实10克 桂枝10克 炒白芍15克 丹参15克 炙甘草10克 生姜10克 大枣5枚 白术15克
功能:益气温中,导滞消痞。
主治:萎缩性胃炎、浅表性胃炎。症见胃脘痞满,空腹隐痛,得食稍缓,喜暖喜按,噫气矢输:纳呆食少,口淡乏味,倦怠消瘦,便溏,舌淡脉弦等,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弱、气滞偏寒、升降失调之胃痞证。
用法:日一剂,水煎,分温二次服。
方解:方中党参、黄芪、白术、炙甘草补中益气,健脾和胃,为补益脾胃中虚的主药;枳实宽中理气,与白术合用理气导滞,消补兼施,以助其升清降浊之枢机;桂枝温中通络,与甘草配伍有辛甘化阳之效;白芍和中缓急,与甘草合用有酸甘化明之功,两组药相合以调和阴阳气血;丹参养血活血,寓补于消,为治久病入络之良药;辅以姜、枣为佐以调和脾胃。诸药合奏益气温中、导滞消痞之效。
加减: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;脘中隐痛明显者加元胡、香橡皮;胸脘拘急、气逆咽梗者加香附、苏梗;胁背胀痛加广木香、郁金;食少难消加鸡内金、炒谷麦芽;大便溏泻加茯苓;大便秘结加肉苁蓉;贫血、头眩者加当归、枸杞子。
2.清中消痞汤:
组成:太子参15克 麦门冬15克 制半夏7.5克 柴胡6克 生白芍10克 炒栀子7.5克 丹皮7.5克 青皮10克 丹参15克 甘草6克
功能:养阴益胃,清中消痞。
主治:浅表性胃炎,返流性胃炎、萎缩性胃炎等病。症见胃脘痞塞,灼热似痛,似饥不欲食,口干不欲饮,五心烦热,纳呆食少,大便燥秘,舌红少律或光剥龟裂,脉细或数等。
用法:1日1剂,水煎,分两次口服。
方解:方中太子参、甘草补中益气,以助脾胃之气阴;麦门冬甘寒清热,养阴益胃;制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;青皮理气疏肝,导滞散病;柴胡疏解郁以畅胃;生白芍和中缓急以抑肝和胃;栀子清泄三焦郁火;丹皮凉血清泄阴火;丹参活血祛瘀,调养胃络;甘草又能调和诸药。诸药合用以太子参、麦门冬之补,柴胡之升,青皮、半夏之降,栀子、丹皮之清,白芍、甘草之和,丹参之消,合诸补、消、清、和、升、降于一炉,共奏养阴疲胃,清中消痞之效。
加减:泛恶欲吐者加竹茹、茯苓;舌燥者加黄连、生地、太子参、易沙参;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;气逆咽梗不适加旋复花、生赭石;食少难消加鸡内金、炒谷麦芽、乌梅;大便溏薄加山药、扁豆、减栀子、丹皮量;头眩目涇者加枸杞子、甘菊,去柴胡。
3.和中消痞汤:
组成:党参15克 制半夏10克 黄连3克 丹参15克 蒲公英15克 白芍15克 炙甘草6克 干姜3克
功能:益气健胃,辛开苦降,和中开痞。
主治:浅表性胃炎、返流性胃炎、萎缩堆胃炎等病。症见胃脘闷胀,或脘腹痞满,嘈杂不舒,似痛非痛,饭后饱胀明显,纳呆食少,口苦口粘,大便不畅,舌芎厚腻,脉象弦滑等,中医证属于脾胃气虚、痰湿中阻、寒热夹杂之胃部痞症。
用法:1日1剂,水煎分两次口服。
方解:方中党参、炙甘草补中气、健脾胃;制半夏燥湿化痰,与党参合用,助运化祛痰湿以消痞结;黄连清热燥湿,干姜温中祛湿,二药合用,辛开苦降为和中消痞之主药;蒲公英苦味健胃,有清热和中之效;白芍缓急止痛,与甘草合用酸甘化阴,以益胃阴而防燥药之急;干姜与甘草合用,辛甘化阳,以扶脾阳而化寒湿之邪,两组药对配伍有益阴济阳、调和寒热之功;伍丹参养血活血,寓补于消以和胃通络。诸药合奏鸯气健胃、调和寒热、辛开苦降、和中开痞之效。
加减:胃痛明显加元胡、香橼皮;胃中冷倍加干姜、肉桂;灼痛口干者干姜易炮姜,加石斛;噫气矢每不畅加佛手、枳壳;食.少难消加鸡内金、炒谷麦芽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