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.双藤归芍丸
【组成】首乌藤30克,秦当归15克,杭白药24克,丝瓜络15克,忍冬藤15克,辽细辛9克,朱茯神30克,熟枣仁30克,西秦艽9克,嫩桂枝12克,砂蔻仁9克,生橘核30克,川芎9克,六味面30克,川楝子15
克,厚朴9克,川乌9克。
【制法】蜜丸。上药共研细末,和匀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,阴干,朱砂为衣。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6克,每日服1次,于临睡前白水送下。
【功能】温经散寒、养血安神、活血通络、消炎散结。
【主治】慢性盆腔炎,平素头晕、少腹有冷感、眠差梦多,易惊惧。
【出处】引自《名医治验良方》。
22.妇科七号片
【组成】柴胡25公斤,黄芩18.75公斤,败酱草50公斤,赤芍药18.75克,生苡米12.5公斤,川楝子18.75公斤。
【制法】片剂。取生苡米7.5公斤研成细粉;剩下生苡米与其余诸药,加水煎煮3次,第一次加8倍水,煮沸1.5小时;第二次加6倍水,煮沸1小时;第三次加4倍水,煮沸1小时。全部滤液合并静置12小时
以上,吸取上清液,浓缩至稠膏状,以苡米面垫盘,烘干,再研细粉,加人干膏细粉重量的20%饴糖搅拌均匀,烘干后粉成细面,以85%乙醇适量做湿润剂做成软材,制成顆粒,自然干燥后,整粒,加人
0.5%硬脂酸镁和匀,压片,每片重0.5克。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5〜10片,每日服2次,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清热凉血、解郁消炎。
【主治】盆腔炎、附件炎。
【出处】引自曹春林《中药制剂汇编》。
23.坤蜜片
【组成】海藻12公斤,败酱草10公斤,车前子5公斤,当归3公斤,川芎3公斤,丹参3公斤,红花3公斤,柴胡3公斤,炮姜3公斤,桃仁3公斤,香附3公斤,赤芍药3公斤,砂糖1公斤,硬脂酸镁。
【制法】片剂。取当归、川芎粗粉碎,加75%乙醇,按渗漉法提取,回收乙醇后备用。将上述当归和川芎药渣和其他各药。共同煮提3次,合并煎液,浓缩至1:1浓度,加1.3倍90%乙醇,放置过夜,减压
回收乙醇,和上列醇浸青合并,浓缩成稠膏,趁热加蔗糖,使溶化,再与赤芍药、香附细粉混合,制成软材,制成小块,烘干,粉碎,用90%乙醇制粒,晾干,整粒,加硬脂酸镁,混匀,压片,每片重
0.3克。贮瓶备用,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2〜4片,每日服3次,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活血散瘀消炎。
【主治】慢性盆腔炎。
【出处】引自北京友谊医院《制剂手册》。屡用效佳。
24.解毒利湿膏
【组成】金银花300克,连翅200克,红藤300克,败酱草150克,蒲公英300克,紫花地丁300克,茵陈篙200克,延胡索150克,生蒲黄150克,香附100克,椿根皮200克,琥珀粉20克,生鳖甲150克,玄参
150克、生甘草50克。
【制法】膏滋。上药除琥珀外,余药加水煎煮3次,滤汁去渣,合并滤液,加热浓缩为清膏后,加人琥珀粉调匀,再加白砂糖,收膏即成。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15〜30克,每日服2次,温开水调理。
【功能】清热解毒利湿、理气活血养阴。
【主治】慢性盆腔炎(湿热蕴结型)。多表现为少腹隐痛、低热起伏、带多移臭、色黄等症。
【加减】如带下量多。色黄粘稠者。加土茯苓150克,茯苓200克,萆薢200克;如尿痛不畅、小便短赤者,加金钱草300克,滑石200克,瞿麦150克;如腹痛胀痛明显者,加枳实100克、大腹皮150克。
【出处】引自汪文娟《中医膏方指南》。
25.化瘀止痛膏
【组成】桃仁200克,红花100克,当归150克,川芎60克、赤芍药150克,丹参300克,生地黄200克,乳香60克,没药60克,柴胡100克,青皮90克,陈皮60克,川楝子200克、延胡索150克、甘草30克、蜂
蜜300克。
【制法】膏滋。上药加水煎煮3次,滤汁去渣,合并滤液,加热浓缩为清膏,再加蜂蜜300克,收膏即成。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15--30克,每日服2次,温开水调服。
【功能】活血化瘀、理气止痛。
【主治】漫性盆腔炎(气滞血瘀型)。多表现为少腹刺痛、胀痛拒按、性交痛、白带增多,月经失调等。
【加减】如带下量多、色黄者,加墓回头150克,白芷100克,白术150克;如腹部有包块、刺痛者,加三棱150克,莪术150克,穿山甲100克;如乳房胀满疼痛者,加八月扎100克,娑罗子100克。
【出处】引自汪文娟《中医膏方指南》。
分享到:
上一章: 治疗带下病的中药偏方15
下一章: 治疗带下病的中药偏方16
推荐阅读
名医介绍
资讯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