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6.补益肝肾膏
【组成】熟地黄200克,怀山药300克,山茱萸150克,菟丝子150克,杜仲100克,茯苓300克,丹参200克,当归100克,川芎30克,白芍药150克,枸杞子150克,龟板胶250克。
【制法】膏滋。上药除了龟板胶之外,余药加水煎煮3次,滤去渣,合并滤液,加热浓缩为清膏,再讲龟板胶加适量黄酒浸泡后隔水炖烊,冲入清膏和匀,然后加蜂蜜300克收膏即成。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15--30克。每日服2次,喂开水调服。
【功能】补益肝肾。
【主治】慢性盆腔炎(肝肾不足型)。多表现为少腹酸痛、腰膝酸软、带多质稀等。
【加减】如带下量多、色白者,加鸡冠花150克,芡实200克,白果150克;如腹痛绵绵、喜按者,加延胡索100克,徐长卿150克,鸡血藤300克;如腹部有包块,胀痛明显者,加三棱150克,莪术150克。
【出处】引自汪文娟《中医膏方指南》。
27.消化音
【组成】炒干姜30克,草红花24克,肉桂15克,白芥子18克,麻黄21克,胆南星18克,生半夏21克,生附子21克,红娘子3克,红芽大戟3克,香油2500毫升,樟丹240克,麝香4克,藤黄面30克。
【制法】膏药。先将前10味药用香油炸枯,滤油去渣,然后按500克药油兑入樟丹240克,即成膏油,再按每750毫升膏油兑入麝香4克,藤黄面30克搅匀,摊成膏药。大膏药每张重6克,小膏药每张重3克。
【用法】外用。单用本膏外敷治疗。以下腹部疼痛为主者,用小膏药微火温化后,外贴归来、水道穴,两侧交替使用;以腰痛者为主者,外贴命门、肾俞、气海俞、阳关穴;以腰骶部坠痛为主者,外贴关元俞、膀胱俞、上髎、次髎穴;有炎性包块者,用大膏药敷贴局部皮肤上。在夏季,一般每12小时换药1次,冬季每两天换药1次。12次为1个疗程。月经期停用。
【功能】温经散寒、化痰消瘀、攻坚散结、通络止痛。
【主治】慢性盆腔炎。
【出处】引自程爵棠《百病中医膏散疗法》刘琨方。
28.阿魏化痞膏
【组成】阿魏10克,苏合香10克,羌活3克,独活3克,玄参3克,肉桂3克,木鳖子10克(去皮),赤芍药3克,大黄3克,白芷3克,天麻3克,红花3克,朴硝3克,血余30克,没药3克,生地黄3克,穿山甲3克,麝香1克,麻油1200毫升,黄丹12克。
【制法】膏药。上药除麝香(研细,待膏熬成兑入)外,将其余药入麻油内浸泡一昼夜,放入铁锅内用文火熬至药枯,滤油去渣。再有药油(按一丹二油之比)下丹,用槐枝(鲜)搅拌,以滴水成珠为度,放入水内24小时去火毒后,方可应用。
【用法】外用。将膏药放入温水内待其软化后,摊于棉布上,外贴敷患处。每隔2--3日换药1次。
【功能】化坚破瘀、消化肿块。
【主治】血瘀、肿块。可用于慢性盆腔炎包块、子宫肌瘤等。
【出处】引自《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》。
29.三香膏
【组成】川椒、大茴香、乳香、没药、降香末各等分•
【制法】药膏。上药共研细末,加干面粉适量调匀,以高粱酒适量调和成软膏状。收贮备用。
【用法】外用。用时取药膏适量,摊布或纱布上,贴敷患处,上用热水袋热熨,每日熨2次。
【功能】温通散结。
【主治】慢性盆腔炎有包块、单用内服药往往奏效不显著者。
【出处】引自程爵棠《百病中医膏散疗法》。
30.盆腔炎膏(二)
【组成】当归500克,白芍药500克,红花500克,生地黄240克,益母草240克,川芎120克,牛膝120克,丹参120克,桂枝120克,黄柏120克,黄芩120克,刘寄奴120克,蒲黄120克,桃仁120克,郁金90克,艾叶90克,乳香90克,没药90克,血竭90克,冰片9克,香油5公斤,广丹3.5公斤。
【制法】膏药。上药除乳香、没药、血竭、冰片、广丹外,其余药均放人香油内浸泡2小时置文火煎熬,炸枯后,滤油去渣,再加入研细的乳香、没药、血竭、冰片和匀,再炼至滴水成珠时,加人广丹,搅匀,摊膏备用。
【用法】外用。用时将膏药温热化开后,令患者平卧,以温水擦净小腹部,先涂香油,再将膏药趁热贴敷小腹部,凉后再换热膏药,反复4次,热敷后再换1张膏药留贴腹部。一日治疗1次,10次为1疗程。
【功能】活血散瘀、消炎止痛。
【主治】盆腔炎。
【出处】引自程爵棠《百病中医膏散疗法》秦继章方。
分享到:
上一章: 治疗带下病的中药偏方16
下一章: 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中药偏方4
推荐阅读
名医介绍
资讯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