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养血当归精
【组成】阿胶7500克,当归2000克,川芎60克,党参120克,白芍药120克,熟地黄120克,黄芪120克,茯苓120克,炙甘草60克。
【制法】膏滋。取当归粗粉2000克,加60%乙醇4000毫升浸一星期,过滤将乙醇收回;再将当归残渣与川芎、党参、白芍药、熟地黄、黄芪、茯苓、炙甘草等药混合入锅照量加水五倍,用常温浸溃4小时,过滤,照例2次;最后滤液,加阿胶7500克,与当归液合并浓缩,再加蔗糖1500克,使成稠膏即得。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1茶匙,每日服3次。
【功能】补气养血、益肾调经。
【主治】面色萎黄、肌肉消瘦及妇女月经失常。
【出处】引自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》。
2.养血调经膏(三)
【组成】木香300克,当归300克,川附片300克,小茴香15克,高良姜300克,川芎300克。
【制法】膏药。上药用香油10000毫升炸枯去渣,炼油至沸,入黄丹3000克搅匀收膏。兑入细料:青毛鹿茸240克,肉桂300克,沉香240克(均研为细末),每500毫升膏油兑药粉16克,搅匀摊膏,备用。
【用法】外用。用时取膏药温热化开,贴脐上。
【功能】温胞散寒、活血调经。
【主治】妇女子宫寒冷、经血不调、腹痛带下。
【出处】引自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》。
3.妇女调经膏
【组成】延胡索30克,益母草30克,穿山甲60克,香附60克,红花30克,巴豆45克,川芎30克,丹皮15克,柴胡60克,生地黄90克,干姜30克,苍术30克,吴茱萸30克,透骨草30克,木香15克,荆芥60克,小茴香60克,祁艾30克,边桂15克,薄荷30克,防风60克。
【制法】膏药。上药用香油5000毫升,将药浸在油内,冬七日、夏三日,熬至药焦,去渣再熬,入炒樟丹2000克搅匀收膏,待温摊膏备用
【用法】外用。用时取膏药温热化开,贴于丹田穴(脐下3寸处)。贴时,先用生姜片擦净后再贴。
【功能】温经逐寒、活血调经、祛风散寒、理气止痛。
【主治】经血不调、阴寒腹痛、、赤白带下等症。
【出处】引自《全囯中药成药处方集》。
4.附桂紫金膏
【组成】生灵脂60克,防风60克,当归60克,生杜仲60克,木瓜60克,白芷60克,独活60克,川芎60克,羌活60克,生附子60克(切片〕。
【制法】膏药。以上药料,用香油7500毫升,炸枯去渣,滤净再熬,人樟丹2700克搅匀收膏。每7500毫升膏药油兑入:乳香面60克,没药面60克,广木香面60克,肉桂面60克,搅拌均匀即可。摊膏(每大张净油30克,小张净油15克)备用。
【用法】外用。用时取膏药温热化开,贴胃脘部。
【功能】温肾散寒、活血调经、祛风止痛。
【主治】妇女经血不调、行经腹痛、经来黑紫、腹冷胀痛以及肾亏气虚、腰腿无力、周身酸疼等。
【出处】引自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》。屡用效佳。孕妇忌贴。
5.女经膏
【组成】南沙参90克,鳖甲150克,白茯苓90克,益母草60克,大熟地120克,当归90克,炙甘草30克,地骨皮90克,淡黄芩90克,川芎45克,制香附90克,陈阿胶90克,炒白芍90克,丹参90克,雪梨清膏120克,青蒿90克,川续断90克,白蜜2000克,焦白术90克,杜仲60克。
【制法】膏滋。上药除阿胶、雪梨清膏、白蜜外,余药加水煎煮3次,滤汁去渣,合并滤液,加热浓缩为清膏,再将阿胶加适量黄酒浸泡后隔水炖烊,与雪梨清膏、白蜜一并兑人清膏和匀收膏即得。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9克,每日服2次,早、晚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养阴清热、活血调经、益肾健脾。
【主治】妇女阴虚有热、经期超前、经量或多或少、色紫、心烦、口干、掌心灼热等症。
【出处】引自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》。
6.调经回春膏
【组成】生地黄30克,香附60克,当归90克,大黄42克,肉桂30克,厚朴30克,全蝎30克,白芷30克,延胡索30克,川乌42克,细辛15克,防风30克,益母草60克,木香42克,蓖麻子30克,穿山甲18克,杏仁30克,独活15克,羌活15克,天花粉30克,黄连24克,桃仁18克,白芍药30克,枳实15克,三棱18克,黄柏30克,玄参30克,草乌30克,熟地黄60克,猪牙皂24克,莪术18克,槟榔24克,川芎30克,乌药30克,红花18克,怀牛膝18克,丝瓜络30克,丹参30克。
【制法】膏药。上药用香油10000毫升炸枯去渣,滤净再熬,春入黄丹4140克,秋人黄丹4080克,搅匀成膏。另外用:
丁香21克,干姜6克,阿魏3克,乳香6克,没药6克,血竭6克,肉桂120克,冰片18克,,麝香6克。
以上9味,共为细粉,每500毫升膏油,兑药粉24克,搅匀摊膏,备用。
【用法】外用。用时取膏药温热化开,贴脐上。
【功能】活血化瘀、祛风散寒、理气解郁、清热养阴。
【主治】经血不调、血色不正。血淤结块、胁胀腹痛。
【出处】引自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》。
7.百效膏
【组成】白芷120克,官桂90克,当归330克,玄参120克,大黄120克,赤芍药120克,木鳖子120克,血余90克,生地黄330克。
【制法】膏药。上药用香油10000毫升炸枯去渣,滤净再熬,入黄丹3000克搅匀成膏。另外用:阿魏60克,乳香60克,,没药60克。共研为细粉。每500毫升膏油,兑药粉15克,搅匀摊膏备用。
【用法】外用。用时取膏药温热化开,贴于丹田穴。
【功能】活血调经、凉血止血、散瘀消块。
【主治】积聚痞块及妇女月经不调。
【出处】引自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》。
8.归芍膏
【组成】当归6克,白芍药6克,柴胡5克,白术6克,茯苓6克,甘草9克,薄荷6克。^
【制法】膏滋。上药加水煎煮三次,滤汁去渣,合并滤液,加热浓缩成清膏,再加冰糖适量,熬蒸成糊状收膏。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9克,每日服2次,开水和服。
【功能】活血调经、和肝脾、消胀痛。
【主治】月经不调、胸腹胀痛等。
【出处】引自《中国膏药学》。
9.暖脐膏
【组成】边桂40克,生川乌40克,生草乌40克,生川附子40克,干姜40克,川椒40克,透骨草40克,防风40克,乌蛇40克,川羌活40克,全蝎40克,虎骨20克,乳香20克,没药20克,血竭花20克,生马钱子60克。
【制法】膏药。上药用香油5200毫升炸至焦枯去渣,滤清熬沸,人樟丹2060克搅匀收膏,离火待温,摊膏(布上)备用。
【用法】外用。用时取膏药温热化开,贴于小腹。
【功能】祛风散寒、活血调经。
【主治】妇女月经不调等症。
【出处】引自《中国膏药学》。
10.清热凉血膏
【组成】生地黄1000克,黄芩1000克。
【制法】膏滋。上药加水煎煮3次,滤汁去渣,合并滤液,浓缩成清膏,每500克清膏,兑蜂蜜1000克,收膏即得。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9克,每日服3次,开水和服。
【功能】清热凉血。
【主治】妇女月经不调(血热),头目眩昏、口舌溃烂、牙痛、耳痛、眼目赤肿、烦躁口渴、胎热作呕。
【出处】引自《集验中成药》。
分享到:
上一章: 调理月经不调的中药民间偏方8
下一章: 调理月经不调的中药民间偏方10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