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当归养血丸(二)
【组成】当归150克,白芍药150克(炒),生地黄400克,黄芪150克(蜜炙),阿胶150克,牡丹皮100克,香附150克(制),茯苓150克、杜仲200克(炒)。
【制法】蜜丸。上药共研细末,和匀,炼蜜为丸,大蜜丸,每丸重9克,水蜜丸,每10丸1.5克。分装或贮瓶瓶备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1丸(或9克>,每日服3次,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养血调经。
【主治】气血两虚、月经不调。
【出处】引自清代《饲鹤亭集方》。
2.当归益血膏
【组成】当归168.4克,熟地黄10.5克,白芍药10.5克(酒制),川芎5.25(酒制),党参10.5克,黄芪10.5克(蜜炙),阿胶5.25克,茯苓10.5克,甘草5.25克(蜜炙)。
【制法】膏滋。上药加水煎煮3次,滤汁去渣,合并3次滤液,加热浓缩成清膏,再加蜂蜜300克,收膏即成。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15克,每日服2次,开水调服。
【功能】滋补气血。
【主治】贫血、头晕、心悸健忘、妇女月经不调、产如血虚体弱。
【出处】引自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》。
3.壮血片
【组成】当归248克,黑老虎116克,何首乌115克(制),五指毛桃330克,骨碎补165克,白术33克(炒)鸡血藤248克,甘草17克(炙)。
【制法】片剂。上药依法加工,压制成片,包糖衣。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4~6片,每日服3次,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补气血、通经络、壮筋骨、健脾胃。
【主治】贫血、病后体质虚弱、腰膝酸痛、妇女带下、月经不调。
【出处】引自《中药成方制剂》。
4.益气固冲散
【组成】生黄芪30克,白术10克,升麻炭6克,荆芥炭6克,山药15克,熟地黄15克,白芍药15克,党参15克,阿胶15克,川续断12克,甘草6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极细末,和匀,贮瓶备用s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6~9克,每日服3次,开水冲服。于经时或经前1周开始服用。连服7日为1个月经周期。
【功能】益气健脾、养阴止血。
【主治】上环后月经过多。
【出处】引自《集验中成药》。
5.调经养血膏
【组成】熟地黄120克,炒杜仲120克,川续断120克,阿胶珠120克,当归身150克,丹参300克,桑寄生300克,炒白芍180克,柴胡60克,陈皮90克,香附90克,益母草100克,甘草30克。
【制法】膏滋。
【制法】膏滋。上药加清水浓煎3次,滤汁去渣,合并3次滤液,加热浓缩为清膏,再加蜂蜜各150克,赤砂糖150克,收膏即成。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15~30克,每日服2次,温开水调服。
【功能】养血调经。
【主治】月经不调、月经血色淡量少,或经期提前错后、小腹隐痛。
【出处】引自《集验中成药》。屡用效佳。
6.地黄散
【组成】熟地黄30克、白芷30克、酸石榴皮30克、陈皮30克、炙甘草30克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极细末,和匀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6~9克,不拘时候,米汤调服。
【功能】补肾调经。
【主治】月经不调、心烦气闷。
【出处】引自宋代《圣济总录》。
7.十全养阴散
【组成】天门冬9克,麦门冬9克,女贞子9克,旱莲草9克,白芍药9克,甘草6克,白茅根12克,藕节12克,丹参12克,香附6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极细末,和匀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9克,每日服3次,开水冲服。
【功能】益肝肾、养阴血、凉血止血。
【主治】月经周期不定、月经期或月经后呕血或鼻出血、头晕耳鸣、时有潮热,或咳嗽、唇红、口燥、苔黄、脉细数。
【出处】引自《集验中成药》。
8.水蛭丸
【组成】水蛭10枚(炒令微黄),獭胆1枚(干者),川椒7.5克,硇砂7.5克,狗胆7.5克(干者)
【制法】糊丸。上药共研细末,和匀,以醋面糊为丸,如绿豆大。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5丸,日服1~2次,食前当归酒送服。
【功能】活血调经。
【主治】妇女月经不调、胸腹滞闷、四肢疼痛。
【出处】引自《太平圣惠方》。
9.四物香附丸
【组成】干地黄120克,白芍药120克,全当归120克,川芎90克(酒炒),香附240克(制)。
【制法】水丸。上药共研极细末,和匀,水泛为丸,如梧桐子大,晒干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9克,每日服2次,空腹,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行气活血。
【主治】妇女月经不调、气滞腹胀。
【出处】引自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》。
分享到:
上一章: 卵巢老化的诊断和治疗原则
下一章: 调理月经不调的中药民间偏方13
推荐阅读